English

跨越温饱线

1999-04-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晓 特约记者 贾连友 我有话说

不久前,记者深入到困难时期曾因饿死过人而震惊全国的陕西省略阳县郭镇采访时,惊喜地了解到,这个国定贫困县里的特困乡镇,在经历了漫长的贫困与饥饿之后向世人宣告:经过三年的扶贫攻坚,郭镇人世代梦想过上温饱的日子终于变成了现实。今日的郭镇,人均有粮已从1995年的224公斤提高到374公斤,人均纯收入从342元增加到828元。

郭镇位于陕、甘、川交界的边远山区,这里气候寒冷,土地瘠薄,自然灾害频繁。历年来的救灾救济,助长了一部分干部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全镇10990人口中,有95%以上的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1996年,汉中市把郭镇确定为“九五”扶贫攻坚示范镇,并且提出:五年任务三年完,提前达标做示范。市上各大班子的主要领导,曾先后赴郭镇参加主持扶贫攻坚现场会。分管扶贫工作的书记、市长多次深入到镇上发动群众转变观念,引进科技勤劳致富。

市委副书记郭加水分包镇上的干河坝村,通过在全镇开展扶本扶志教育,解决村上多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白拿白要的落后观念,使群众确立了“苦干脱贫光荣,苦熬等靠可耻”的思想,经历了“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认识过程。干河坝村1997年一年就解决了温饱,为全镇树立了榜样,促使各村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形势。变救济为开发,变“输血”为“造血”式的扶贫款发放,激发了农民向地要粮,向树要钱的空前高涨的积极性。

观念一变,过去那些不愿动脑子,出气力的群众纷纷开始学习科学种田。杨家庄村村民郭建赵一家5口人,虽然种了16亩坡地,但日子过得十分紧迫。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1997年他家种植了7亩地膜玉米,当年粮食增加了一倍,从缺粮户变成了余粮户。尝到甜头的郭建赵如今成了科技迷,只要听说上头来了新品种,他都要抢着种。第二年他又引进了地膜玉米套种脱毒洋芋,一下使粮食亩产从过去的200多公斤,增加到600多公斤,本镇和远到甘肃的群众都来到他家田头参观。人们看到,郭建赵家不光地里的粮食惹人眼馋,房前屋后的杜仲、板栗、银杏、天麻也长势喜人。

像郭建赵这样的科技示范户,目前全镇已有138户,家家户户都能熟练地掌握地膜规格间套技术。1996年,镇上种植地膜玉米2800亩,到1998年,猛增到10316亩,加之人口自然下降,全镇已实现人均一亩粮田,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不再为吃饭发愁的郭镇人,栽种天麻7000多平方米,银杏31万株,杜仲298万株以及成片的板栗、香菇、木耳、灵芝等。他们自己算了一笔帐:199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11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28元。十年后多经收入预计可达到2900万元,那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可达到2900元。

在总结这场漂亮的攻坚战时,当地领导谈到除了观念更新,科学引路和扶贫项目的长短结合外,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是:行政强推,形成合力。市、县、镇三级组织上下一致,把对郭镇的扶贫攻坚作为一项硬任务。市委书记韩耀武亲自向省上领导汇报,解决了贯通郭镇,连结陕、甘的勉康公路修建。新任市长胡悦,专程到郭镇访贫问苦,要求当地干部解放思想,加大扶贫力度,省、市包扶郭镇的部门和单位,帮助群众定项目,引技术,捐钱物,先后有3000多人次到村里开展工作。县、镇加强了组织领导,对死守老观念、工作被动的干部,采取不换脑子就换人的办法。先后有28名镇、村、组干部因工作不力被撤换。一批思想观念新,工作干劲大的干部得到调整或提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